新聞詳情
幾點看法,關于小程序
小程序想要什么 在小程序正式上線之前,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披露,小程序是要實現應用無處不在、即用即走。消息一發布,業內就認為這將顛覆APP應用市場。要知道,僅蘋果APP Store在2016年的營收就達到280億美元,開發者們從中分到200億美元的“蛋糕”。 技術創新將帶來商業模式的顛覆,意味著一批舊業態將面臨被洗牌乃至淘汰,所以伴隨著小程序誕生,互聯網行業中也不乏“哀嚎聲”。 不過,微信自身似乎并沒有這個意思,或者說它的野心不在這里。 張小龍在揭開小程序神秘面紗時舉的例子,是兩個線下連接場景:一是公交車站掃碼得知到站時間;二是汽車站掃碼買票。 微信開發團隊的KINT告訴記者,這兩個場景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弱連接,用戶下一次再用可能是一個星期后甚至是一個月后;第二是與線下緊密連接。 小程序禁止推送,也禁止朋友圈分享。微信團隊稱,這背后的潛臺詞是:當用戶想不起來你是誰,你在哪兒的時候,拜托你不要出現。 微信此次推出小程序,到底想要干嘛? 馬化騰對未來互聯網的一個描述便是“連接一起”,微信以及小程序,顯然也與這一目的相關。 在連接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商業方面都已經有成熟的產品和服務,但連接人和物品還進展緩慢。沒有被電子化的物品怎么連接?最實惠和便利的入口便是二維碼,而小程序就是要做這個連接。 用戶能得到什么? 9日凌晨,不少微信深度用戶發現自己不明就里地被邀請進N個新群,原來是小程序來了。 與玩轉多年的互聯網法則不同,小程序人為設置了線上導流的限制,用戶只能通過線下掃碼、搜索或朋友點對點、群分享。 有用戶嘗鮮后表示,這沒什么不同呀!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是“乞丐版手機”的福音,16G內存空間的用戶“得救”了。來自愛范兒的評測員說,最先是一些使用頻率不高的APP可以考慮卸載,以節省存儲空間。但對于高頻APP,是否能夠被替代還有待觀察。 目前,包括去哪兒、攜程、摩拜單車等APP都做了首批小程序。記者測試發現,這些小程序功能都有所“縮水”,并不能完全替代APP。 不過,這不是小程序的Bug,而是這些APP及其背后的企業有意有所區別。畢竟,互聯網是一個爭流量的時代,誰也不想把自己的入口拱手相送。對于用戶而言,小程序的到來,顯然又多了一個渠道或者入口。 想象一下,如果所有APP都卸載了,你打開APP點個餐,或者聽個音樂,你需要打開微信——發現——小程序,然后才能看到你曾經使用過的小程序,原本一步就可完成的事情得變四步。顯然,這不符合用戶習慣。 業界能干什么 但在業界,這卻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創新產品。 從現在看,一些訂餐、旅行、出行等服務類APP都在急著上線小程序。但是,小程序沒有粉絲邏輯、沒有群發、沒有應用排序,也沒有收藏,只有瀏覽記錄,這對用戶是便捷,可對眾多依靠微信生態生存的小企業和商家而言,簡直是“要命”。 目前來看,只會是“人有我有”,做個樣子罷了。 對于線上而言,微信團隊明確,小程序更適合低頻應用,特別是工具類應用。從這個角度看,小程序更像是服務號的“升級”,也就是連接內容以外的東西。 影響最直接的莫過于應用開發。中移互聯網公司MM市場負責人說,過去隨著APP發展起來的程序外包企業成批產生,小程序將改變這個行業規則,當然也會帶來新一波高峰,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生態將會被改變。 目前,蘋果APP Store并不像安卓那樣支持將小程序直接“釘在”桌面。因此,短期內,IOS生態下的APP開發者所受影響較小,而安卓生態無疑將發生較大改變。 更大的變化會在線下,正如張小龍描述的,小程序希望做線下弱連接的入口。業內預計,線下商家短期可以降低獲客和開發成本,但將自己的渠道放在另一家渠道商手里,也是一個“手心手背都痛”的兩難選擇。 由于7億活躍用戶加持,小程序無論未來走向何方,業界勢必都會掀起一場新的“押寶大戰”。業內人士稱,關注線下和弱連接,表明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從瘋狂走向理性,行業將會越來越關注細微應用和服務,從過去的高頻剛需競爭轉向低頻剛需競爭。 和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樣,雖然看起來小程序已經被劇透的差不多了,但我不認為我們確切地“知道”小程序是什么,因為本質上它是一個工具,而工具的意義不在工具本身,而是它可能帶來的改變。 以公眾號為例,我們今天對公眾號的關注已經不是產品層面,而是生態層面,公眾號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以及給內容創業帶來的機遇,遠比公眾號能推送圖文信息這樣的介紹更加重要。 所以關于小程序,要等1月9日正式上線之后,人們的智慧附著于這一工具上,千變萬化、讓人意想不到的開發應用,才是真正讓人激動的事情。小程序的開發、推廣、運用以及引發的變革會是另一曲波瀾壯闊的史詩,如果張小龍的設想是正確的。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是梳理一下目前的已知信息,畢竟這是起點:
再來復習一下張小龍對微信訂閱號的定義: 核心只有三點:無需下載、觸手可及、用完即走。 小程序可能也只是過渡性產品 在解答關于小程序的9個問題前,張小龍花了很長時間回顧了互聯網的過去,又展望了互聯網的未來。這很張小龍,他是一個同時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 本截圖經作者keso授權 2012年的時候,張小龍就預言二維碼才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當時無人關注,現在我們只能驚嘆他的前瞻性。那么張小龍當下思考的是什么呢?這是關于下一個五年乃至十年的命題。小程序是一把鑰匙。 后智能手機時代,微信將會以什么樣的形態存在? 從單機到聯網,從PC到手機,貫穿互聯網的核心命題只有兩個字:連接。在這個過程中,交互機制的變化成為降低使用門檻,推動互聯網連接萬物使命的最重要推動力。作為智能手機時代的產物,微信的交互邏輯是觸摸。 而下一個時代,張小龍舉的例子是智能眼鏡,它的交互邏輯可能是基于眼球控制、語音控制,或者想得更狂野一點,腦機交互,人體的大腦生物信號可以直接轉變為電子信號。 張小龍對未來應用程序的設想是:“我認為所有的應用程序應該是一種無處不在,但是又可以隨時訪問的一種狀態。” 關鍵詞有兩個:一是人工智能,二是云計算。 要滿足無處不在,只有依賴人工智能對用戶想法的解讀,才可以實時呈現你想用到的程序;要滿足隨時訪問,就需要依賴云計算強大的處理能力,使得本地設備只是作為呈現載體,快速響應用戶的程序需求。 要實現以上設想,需要整體互聯網在硬件、軟件和計算能力等方面的突破作為基礎。而微信只是一個應用程序,一個工具。即使是張小龍,也受限于時代的發展,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折中實踐。 小程序其實是一種過渡性產物,張小龍要用小程序為微信的未來十年開路。 微信的下半場 如果“下半場”這個詞還沒被用濫的話,我認為,小程序承載的是微信連接萬物的使命,承載的是張小龍開啟微信下半場的希望。(keso老師不要嘲笑我) 根據微信公開課上給的信息,截至今年9月份,微信每日登錄用戶是7億多。根據騰訊2016年Q3財報,微信的月活是8.46億,到今年結束,月活不出意料將達到近9億。而中國的網民目前是7億略多(據CNNIC最新報告),這意味著,基本上使用互聯網的中國人都是微信用戶。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微信連接萬物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一半,即連接所有人已經成為現實。那么微信的下半場就是連接物。 服務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嘗試,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商家開放的,但無奈怎么推廣,始終不溫不火。在微信高歌猛進的這幾年,阿里的電商帝國高墻廣筑、百團大戰塵埃落定、O2O火熱之后一地雞毛,騰訊只有在資本上有所作為。 互聯網只做線上已經幾乎不可能,而騰訊延伸到線下的企圖,再次交到了微信的手上。 張小龍說:“在智能手機時代,我是認為我們要獲取服務的話,更多的是跟線下有關,跟線下有關的服務其實目前手機技術的實現來說,可能通過掃二維碼這樣的一個方式是最簡易的一種方式,跟周邊產生一個聯系,并且獲取服務。” 在演講中,張小龍舉的例子比如汽車購票、公交到站查詢、餐館點餐、士多店購物等,幾乎都是線下交易場景。 在演講的最后,張小龍說了一句話:“我們也希望1月9日開始能夠有更多的企業把他們的服務變成一種小程序的形態,可以提供給微信的所有用戶來用。”打通線下場景,這可能才是張小龍對小程序的最大期待。 兩個邏輯的紅利 今年9月21日,微信放出小程序內測消息的時候,新榜曾發文指出小程序的紅利期可能只有一年。 公眾號發展四年才有今天的成熟形態,第三年才有成規模的資本進入。而小程序從尚未問世就已經被各路人馬盯上了,創業者、資本、平臺,所以小程序將會被迅速催熟,這個紅利期會更短。 不過小程序的紅利和公眾號的紅利可能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 當我們談公眾號紅利的時候,其實是在談用戶紅利,微信平臺用戶的爆炸式增長讓早期的公眾號更容易獲得粉絲,成為大號。因為,公眾號是訂閱邏輯,有粉絲概念。 而小程序不是訂閱關系,也不存在粉絲關系,更重要的是,因為小程序不能主動推送消息,所以用戶的喚醒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意味著,訂閱號不管用什么手段騙來的粉絲都可以通過持續推送內容來產生流量變現,這一邏輯在小程序內是無效的。很有可能用戶在第一次使用完你的小程序之后就永遠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而你面對用戶是失聲的,根本無法叫他回頭。 但互聯網生意的本質是流量,這一點不會有變化。小程序變成一門好生意的重要一環同樣是流量獲取。 這又分為兩個部分: 一、用戶獲取,如何讓用戶看到你,知道你,記住你; 二、復用性,如何讓用戶來了又來。 復用性根本上是由用戶的使用體驗來決定的,也就是說,用戶使用一次之后能不能記住你,是否下次還會再來,取決于在你這兒玩得是否開心,而這要看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以及服務質量如何。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和傳統的App開發要考慮的問題相差無幾,比紅利更重要的是實力。 小程序紅利的爭奪主要是在用戶獲取維度上。這又基于兩個邏輯:
所以,爭奪場景,爭奪關鍵詞,這或許是小程序紅利之戰的核心命題。 公眾號價值的飛升 小程序的開放對于現有公眾號運營者又意味著什么呢? 在演講中,張小龍提到一點:同一公司(嚴格來說應該是同一認證主體)下的小程序是可以相互跳轉的。這意味著什么?現有微信大號已經違規搶跑了! 小程序無法分享到朋友圈,其推廣極大依賴線下場景和非微信環境內的線上場景。要想讓游客成為你的小程序用戶,需要走完“曝光——教育——使用”三步,而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其推廣成本和轉化率都不容樂觀。 但大的公號導流則不同,粉絲本來就知道你、認可你,所以教育成本為0,而曝光成本只是自身流量的使用問題,所以只要小程序做得不差,導流轉化效果可以想象。 小程序對于現有大號更重要的利好在于,小程序提供的豐富的服務能力,將大大釋放大號積累粉絲的消費潛力,原來在公眾號主要完成的是閱讀,而現在可以通過公眾號導流到小程序環境下,完成更豐富的交互、交易等服務。比如,對于讀書類的公眾號而言,可以通過小程序嫁接書城、讀書會、講座、付費社群等等,實現粉絲閱讀相關需求的一站式滿足。 為用戶提供的服務越多,無疑商業上的想象空間也就更大。所以說,現有公眾號大號的入口價值又提高了,其估值在資本市場上相應地也將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小程序將開啟微信的下半場,也將開啟公眾號的第二春。對于內容創業者而言,一場新的戰爭開始了。 微信官方小程序二維碼生成數量每日只能 10 萬個,他們采用 1 個二維碼配合 000~999 的口令的方式,讓每個二維碼能反復利用 1000 次。 這可能也是微信給出的封殺理由「涉嫌誘導分享」中最重要的依據。作為一個非中心化的 IM 平臺,微信和開放性的社交媒體平臺對「刷屏」的內容的態度截然相反。比如微博會給高轉發、強互動的內容更大的曝光量,微信卻會在這些「刷屏」內容分享次數過多時自動封禁。
|